新聞和評論側(cè)重主旋律,專副刊側(cè)重多樣性,聚焦區(qū)域發(fā)展來設置版面、報道新聞,秋毫有所必爭,輿薪有所不顧,形成報紙主旋律與多樣性的“塊”結構。海量信息面前,報紙不再追求“一報在手,什么都有”;但要盡可能讓讀者“一報在手,(區(qū)域發(fā)展)硬核都有、大局都有”。
管理歷史縱深。聚焦區(qū)域之核橫向成塊,再向歷史縱深延伸。碎片化泛濫,稀缺的是反碎片化。連新媒體都開始反碎片化,像網(wǎng)易新聞客戶端,有“一周軍情觀察”“一周媒體速遞”“歷史七日談”……報紙新聞自豪是“歷史的初稿”,反碎片化就該追求二稿、三稿,繼承中國史學傳統(tǒng),把歷史縱深逐日化、常規(guī)化地“管”起來。
——表:一周榜單。司馬遷用年表、月表來概述大事和人物,班固的《古今人表》根據(jù)當時人看法把人分等。結合這兩種表,報紙的專副刊,有些能否加表格?有的是“一周標簽”,以標簽使事件眉清目秀;有的是“一周榜單”,標簽外再加以排名分等,對事件授予地位;有的是“一周行蹤”,像報道企業(yè)家,告訴他來自《史記》的《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》,以后要進《地方志》的,你看他給不給報紙做朋友?而且,表分散在專副刊,報紙“每天”都有幾個表,讀者想要連續(xù)的表,或?qū)ζ渌麑?谋砀信d趣,就促使其從零售進而訂閱,等于為幾個表要買一套《史記》……
——本紀:十天要聞。司馬遷寫《夏本紀》或《秦始皇本紀》就是編年史、大事記,F(xiàn)將時間縮為“一旬”,用于報紙的本市、國內(nèi)或國際新聞版,或地方新聞版。為何用“旬”不用“周”?一是各類媒體的“周刊”太多,像央視新聞頻道有“新聞周刊”,自我介紹“將過去七天的中國濃縮在一本45分鐘的電視新聞雜志里”;二是與“周報”或“雙周刊”拉開差異;三是與專副刊的“一周榜單”凸現(xiàn)不同。當然,十天也非定死,其他時段也行;“兩會”期間或突發(fā)事件,逐日做也行。關鍵是,同“一周榜單”一樣,不能讓鐘表時間定“十天”,要以“本報”的編輯思想,基于本報的價值判斷,決定時間期限。新聞淡季,不做也行。這樣,不僅一家報紙不同版面的“要聞述評”分散在不同日子,各家報紙做出的也有差異。
——紀事本末:特刊。穿越回南宋,袁樞閑坐小窗編《通鑒紀事本末》。他以事件為中心,制作一個標題,按年月抄《通鑒》原文和司馬光的論。把分散的事集中,砍掉無關內(nèi)容,他自己沒有一句話,卻為歷史編纂創(chuàng)造出新體裁。以袁樞的編輯天分,他來辦報就會編特刊,他在美國就會爭取國際廣告。1970年8月,剛果總統(tǒng)蒙博托訪問美國,下榻酒店即收到《紐約時報》廣告部的信,贈送時報拍攝的總統(tǒng)照片,并建議其在時報預定于1971年1月出版的“非洲回顧特刊”上刊登廣告?偨y(tǒng)一高興,不僅拍板明年廣告,還決定馬上登、登兩個整版關于他這次來訪的廣告,要登在時報的“星期新聞述評”版上。⑦看!“十天要聞”或“一周榜單”再結合特刊,這些歷史縱深合成“塊”,不僅對讀者、對爭取廣告也重要。
上篇:
下篇: